close

1.jpg

**馬鈴薯麵包**

伊麗莎白的烤古麵包,第一個試作的是基本吐司,那一個麵糰被我折騰了兩次,也放錯了模,以致於烤出來很不像吐司,等我第二次成功再讓基本吐司亮像。

有了第一次經驗,馬鈴薯麵包雖也是做半份,但改用磅蛋糕模讓他舒適的成功長大。

前一天就先把馬鈴薯用微波爐煮熟壓泥,但沒有注意到要先過篩所以隔日冷的馬鈴薯很不好過篩,最後用手搓散搓細就混入麵粉了。

4.jpg

這次沒有加熱麵粉,因怕麵包機體過熱所以牛奶也沒有加温到37度,乾酵母粉就用一些温牛奶泡融再加入麵糰裏

7.jpg

打好的麵糰秤起來才100多g ,心裏在盤算到底要用哪個模?

本來是放在12兩吐司模,但心裏有點怕又像上次發不起來,馬上再改放在磅蛋糕模二發。

自己不太會換算容量比例,就用目測瞎猜,這回被我矇對了,總算也烤出了胖胖吐司。

 

 

8.jpg

烤完再回這一班看一下做過的同學,都說內部是軟Q的。

當我放到隔日再切開,真的還是軟Q且帶著濕潤感,吃了一口,仍是略鹹的口味

如凱特組長說的,古代為了能延長保存時限,所以鹽的比例較高。這可是烤古,堅持原本配方是美德,跟著伊麗莎白的腳步,讓我們回到十九世紀,學著古人用馬鈴薯做麵包,取其優,讓質地濕潤,軟Q。如果是在那個時代能吃到這樣的麵包我想會是很幸福的。

5.jpg

隔日的早餐,稍微烤酥再抹上雞肝醬或奶油,簡單吃但吃到的滿滿是自己的成果,心裏好感動。

6.jpg

 

 



 

**基本吐司**

改良過的基本吐司外觀,是不是和上面那款馬鈴薯麵包有點相似。

這也是經過了同學們的指導,討論,才能成功烤出基本吐司二號。

基本吐司一號可能是麵糰温度過高,加上我使用麵包機,機温過高所以才無法長大。可能還有隱藏著不明因素,總之烤麵包的學問真多。

8.jpg

步驟圖,是做一號基本吐司照的,順序是依著書操作的。

檢討後,如果是用麵包機打麵糰的朋友,應該可以省略烤麵粉,或不使用37°C温水

但是如果是在寒流的天裏做胖,則相反,烤麵粉和使用温水才能加速發酵。

圖下排最右是打好成糰的麵糰,但機器的訂時還沒到,我把插頭拔起,降機温。

等待半小時重新啟動,但機器的製程是重頭來一遍。

所以第一次做的麵糰事後想起可能是被主人整死的,打過頭了吧?

應該在成糰時就此停住,讓他自由發酵,不要再進麵包機打第二次。

1.jpg

下圖六公格,是一號基本吐司操作流程,放進12兩吐司模裏,還真小條。

發了1個小時仍營養不良,才到模的一半,就丟進去烤了。

2.jpg

下圖是第二次做,對於要用哪一種模,已沒有信心,本來已放進吐司模,怕長不大,又把磅蛋糕模拿出來裝。

房子變小,長大的比較明顯。

5.jpg

6.jpg

以下都是一號,二號對照圖。

3.jpg

成品比較,很明顯的差異。

4.jpg

斷面,也是有很明顯的差異。

雖發育不良,口感太扎實,麵香倒是相當十足。

9.jpg

 



 

**米麵包**

收到書時,翻到書裏映入眼簾"米麵包"這三個字,讓我以為伊麗莎白曾到過日本,其實沒有。

被日本人發揚光大的米麵包,早在幾十年前的伊麗莎白的時代已被運用在麵包裏。在當時這樣的食材變化不知道是不是件創舉呢!

這款麵包如同書裏說的,嘗起來的口感輕而鬆脆。吃麵包,我習慣再烤熱來吃,這款米麵包,加熱後的口感確實是較為脆口的。

麵包吃起來不僅有麥香,還帶著米香,是想換換口味時另一個活潑的變化。

另一方面也是消耗剩飯的新選項。

2.jpg

家裏只剩香米,這顆麵包可是飄出微微的芋香味

3.jpg

4.jpg

覺得這個配方是較為黏手的,手粉用了不少。

5.jpg

整完型的米麵包,仍是白白胖胖,這回大膽的用吐司模來烤,真給面子,長得不錯。

6.jpg

烤30分後脫模,側翻烤,讓表面更香酥

7.jpg

這顆米麵包側睡的時間不同,一面深,一面淺。這一面較為深

1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蘿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